羅布林卡坐落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拉薩河的北岸。“羅布”在藏語中意為“寶貝”,“林卡”的意思為“林園”,羅布林卡即“寶貝園”,又名“珍珠苑”,羅布林卡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。
(圖為羅布林卡正門)
羅布林卡是一座達賴喇嘛的夏宮,以金色頗章為主體的建築群,位於羅布林卡西部。各組建築均以木、石為主要材料建成,規劃整齊,具有明顯的藏式建築風格。主要殿堂內的墻壁上均繪有精美的壁畫。此外,羅布林卡內還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。
湖心島上的宮殿,非常的美!以措吉頗章(湖心亭)為主體的建築群,位於格桑頗章西北約120米處,是羅布林卡中最美麗的景區。
色拉寺,關於寺名來源有兩種說法: 
一說該寺在奠基興建時下了一場較猛的冰雹,冰雹藏語發音為“色拉”,故該寺建成後取名為“色拉寺”,意為“冰雹寺”;一說該寺興建在一片野薔薇花盛開的地方,野薔薇藏語發音也為“色拉”,故取名“色拉寺”,寺院全稱為“色拉大乘寺”。
色拉寺措欽大殿(就是漢佛寺的大雄寶殿)
“措欽”、“扎倉”、“康村”,是密宗寺院組織結構。措欽是集會殿,是寺院的正殿,也是整個寺院的活動中心。措欽大殿內有4個拉康,即佛殿,是供奉佛像,經書和僧侶集會的場所;措欽以下的組織叫扎倉,即僧院,是僧侶學習佛經的場所;再下便是康村,是寺院最基層的組織,僧侶食宿和起居作息之處。
相傳六百年前黃教的宗喀巴大師與弟子,在色拉寺原址附近的薔薇林中散步,有一天弟子經過一株小樹忽然聽見一陣馬鳴聲,四處張望卻找不到馬匹,正要離開時,馬鳴聲又出現了,那位弟子於是再仔細找找,發現馬鳴聲是從小樹底下傳來便往小樹根部挖掘,竟然挖出一尊馬頭金剛佛像(為慈悲觀音的化身),因此,就在此建廟供奉。
色拉寺辯經,辯經是佛學用語,即出家人學習佛經后,為了加強對佛經的真正理解,採用一問一答,一問多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。它是喇嘛們學習佛經的一個方式,辯經的 場面在內地的寺院很難見到。
在色拉寺,僧人學經內容和步驟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, 入寺後先學顯宗,然後學習密宗,密宗主要以格魯派規定的五部大論為主,學完這些經典通 常需要22至24年時間。這麼多深奧的佛學典籍僅靠自己修習恐怕很難將它們完全記住, 所以相互問答促進是非常有益的一種方法。
 他們辯經時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意義的,比如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"底",再 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,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,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。那一 聲"底"相當于開啟智慧,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,而他的心咒是"嗡阿熱巴 雜拉底","底"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,開啟我們的智慧。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 就在身后。
科技來自於人性
二手相擊,有三層正意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,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﹔二 為掌聲代表無常,一切都稍縱即逝﹔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,趨走你的惡念。右手向下后又拉回,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,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。
藥王山與布達拉宮咫尺相對,市內的一條主要幹道從兩山之間通過,過去沒有公路的時候,山由一座白塔相接,底層是門洞,為拉薩城的門戶。60年代拉薩擴建,拆掉了佛塔,幾十米寬的柏油路拉開了兩山的距離。有人認為斷了神脈,曾想法用經幡將兩山連接起來。每年藏歷年來臨的時候,虔誠的信徒都要來此將新幡掛上。現已重新以塔相連。
藥王山上現今的一片廢墟原是座門巴扎倉(藏醫學院),因具有宗教的性質,也稱藥王廟。藥王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,相傳釋迦能醫治百病。從吐蕃王朝時代西藏民間出現藏醫算起,這門古老的學問已歷經2000多年的磨練
【國外|大陸】西藏拉薩 / 20090711
Alanjih
Author: Alanjih (ID: 5499)
Posted: 2009-08-09 06:57 GMT+00:00
Mileage: 35.90 km
(3 ratings)
Tags: Travel, Photography, 【國外遊記】
Views: 1665
Share
Embed this trip
Click here to load all photos (13)

  2009年7月9日13:56當我所搭乘的南方航空CZ3463班機,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的霎那,我知道我已踏上了西藏這塊土地。對於西藏其實感覺是複雜的,第一次知道有這麼個地方,應該是在國中的地理課本上,憑藉著一些對於她的文字描述,加上自己的想像,約略知道這邊有拉薩、日喀則、達賴、班禪、青稞、犛牛、雅魯藏布江…等等;壓根沒想過自己會到這片平均海拔在3000~5000公尺的土地上。
  隨著這些年常常跑大陸,已不知不覺的將一些該玩的地方都玩過了;甚麼桂林;雲南(昆明、大理、麗江、西雙版納、香格里拉)、陝西華山、兵馬俑,杭州西湖,安徽黃山、宏村;東北三省、海嵾威;絲路;山西內蒙;北疆…都跑遍了(可惜當時並不知道有i-gotU這個東西)。其實,自己十分清楚,西藏在整個個人對大陸旅遊版圖中,佔有一個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地位,只不過一直都下不了這個決心…,直到今天踏上了這塊土地。
後記:2009.7.8 ~ 7.20 西藏旅程,這次我帶著我的i-gotU GT-200,第一次紀錄國外以及高海拔地區,完全與台灣不同的路線 。但是,由於操作上的不熟,而且下榻的旅店上網不易,只有這一天記錄較為完整,蠻遺憾的!
行程:這一天主要都在拉薩市區中,參觀了羅布林卡、色拉寺、藥王山...等景點!

羅布林卡
羅布林卡坐落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拉薩河的北岸。“羅布”在藏語中意為“寶貝”,“林卡”的意思為“林園”,羅布林卡即“寶貝園”,又名“珍珠苑”,羅布林卡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。
(圖為羅布林卡正門)
羅布林卡2
羅布林卡是一座達賴喇嘛的夏宮,以金色頗章為主體的建築群,位於羅布林卡西部。各組建築均以木、石為主要材料建成,規劃整齊,具有明顯的藏式建築風格。主要殿堂內的墻壁上均繪有精美的壁畫。此外,羅布林卡內還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。
羅布林卡3
湖心島上的宮殿,非常的美!以措吉頗章(湖心亭)為主體的建築群,位於格桑頗章西北約120米處,是羅布林卡中最美麗的景區。
色拉寺
色拉寺,關於寺名來源有兩種說法:
一說該寺在奠基興建時下了一場較猛的冰雹,冰雹藏語發音為“色拉”,故該寺建成後取名為“色拉寺”,意為“冰雹寺”;一說該寺興建在一片野薔薇花盛開的地方,野薔薇藏語發音也為“色拉”,故取名“色拉寺”,寺院全稱為“色拉大乘寺”。
色拉寺2
色拉寺措欽大殿(就是漢佛寺的大雄寶殿)
“措欽”、“扎倉”、“康村”,是密宗寺院組織結構。措欽是集會殿,是寺院的正殿,也是整個寺院的活動中心。措欽大殿內有4個拉康,即佛殿,是供奉佛像,經書和僧侶集會的場所;措欽以下的組織叫扎倉,即僧院,是僧侶學習佛經的場所;再下便是康村,是寺院最基層的組織,僧侶食宿和起居作息之處。
色拉寺3
相傳六百年前黃教的宗喀巴大師與弟子,在色拉寺原址附近的薔薇林中散步,有一天弟子經過一株小樹忽然聽見一陣馬鳴聲,四處張望卻找不到馬匹,正要離開時,馬鳴聲又出現了,那位弟子於是再仔細找找,發現馬鳴聲是從小樹底下傳來便往小樹根部挖掘,竟然挖出一尊馬頭金剛佛像(為慈悲觀音的化身),因此,就在此建廟供奉。
色拉寺辯經
色拉寺辯經,辯經是佛學用語,即出家人學習佛經后,為了加強對佛經的真正理解,採用一問一答,一問多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。它是喇嘛們學習佛經的一個方式,辯經的 場面在內地的寺院很難見到。
色拉寺辯經2
在色拉寺,僧人學經內容和步驟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, 入寺後先學顯宗,然後學習密宗,密宗主要以格魯派規定的五部大論為主,學完這些經典通 常需要22至24年時間。這麼多深奧的佛學典籍僅靠自己修習恐怕很難將它們完全記住, 所以相互問答促進是非常有益的一種方法。
色拉寺辯經3
 他們辯經時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有意義的,比如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"底",再 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,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,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。那一 聲"底"相當于開啟智慧,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,而他的心咒是"嗡阿熱巴 雜拉底","底"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,開啟我們的智慧。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 就在身后。
色拉寺辯經4
科技來自於人性
色拉寺辯經5
二手相擊,有三層正意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,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﹔二 為掌聲代表無常,一切都稍縱即逝﹔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,趨走你的惡念。右手向下后又拉回,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,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。
藥王山石刻
藥王山與布達拉宮咫尺相對,市內的一條主要幹道從兩山之間通過,過去沒有公路的時候,山由一座白塔相接,底層是門洞,為拉薩城的門戶。60年代拉薩擴建,拆掉了佛塔,幾十米寬的柏油路拉開了兩山的距離。有人認為斷了神脈,曾想法用經幡將兩山連接起來。每年藏歷年來臨的時候,虔誠的信徒都要來此將新幡掛上。現已重新以塔相連。
藥王山石刻2
藥王山上現今的一片廢墟原是座門巴扎倉(藏醫學院),因具有宗教的性質,也稱藥王廟。藥王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,相傳釋迦能醫治百病。從吐蕃王朝時代西藏民間出現藏醫算起,這門古老的學問已歷經2000多年的磨練
Post to:
FacebookMySpaceDiggDelicious
StumbleUponGoogle BookmarksYahoo! Bookmarks
FunPHEMiDEMi

Comments

Loading...

Leave your comment

Name:
Email: (Optional)
URL: (Optional)
Message:
You can use some HTML tags, such as <b>, <i>, <u>, <s>
Verification:


Regenerate
 
©2024 Mobile Action Technology, Inc.